孙东东互联网医疗,风险最大的行业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文丨韩斌斌
辑丨张靓瑶
“互联网+医疗”自面世以来,经历过热炒、经历过严冬,专家学者、商业大咖、政府官员,对此莫衷一是。那么,在法律人的眼里,“互联网+医疗”路在何方?
互联网和医疗这两个领域都是高风险的。
医学在所有的自然科学之中,风险是排第一位的。什么叫风险,就是行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所有的病都会死人,所有的病都有治不好的。
医学是反人类的学科,它不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的自然选择法则。一个将死的人,在ICU里插管、用药,每天几万,从经济学上来讲,它不符合机会成本的原理,投入产出不匹配,但这恰巧是医学的特点。但目前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媒体乱吵,医院花了钱应该可以把病治好,而事实上,大部分病是治不好的,这导致医患纠纷越来越严重。
互联网是开放体系,可控性就不好,因而风险也很大,表现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使用、交易、共享、监管等等方面。
因而,互联网+医疗,风险就非常之大,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或者医疗本身。
互联网+医疗这个业态已经发生,并持续在发展,我不否认,但大家对这个业态要冷静的思考。
风险之一:能力差异
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在技术上传输医学资料、跨越空间的自主交流,都很容易实现,它最大的麻烦是——远程两边的医务人员认知和技能不匹配。也就是说,诊疗方案输出方按照这个方案对病人诊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方案输入方的医生及相关人员能正确理解方案,并正确、协同的执行好方案吗?
事实上,医联体线下的双向转诊也存在这个问题,医院的医生做完手术走了,医院的医生、护理及相关辅助能力未必能做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分级诊疗的目的、医疗体建设的方向,不应医院做的手术下沉到基层。
这个问题不仅仅在医疗领域发生,在教育等领域都有这个问题,引进一个院士进来,却不能带来人才能力、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
real-timechiri-calconsmlfation
differenceofability
风险之二:法律和监管
风险还取决于于法律的明确和执法的有效。而互联网+医疗这个业态,明显的特点是,政策明朗,法律缺失(急需立法)。
国务院在一个劲儿的鼓励互联网+医疗,但目前为止,国家没有拿出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应该从基层的技术规范开始,到部门规章,再到行政法规……在这个方面,互联网+金融已经做出了榜样。
法律法规的缺失直接带来了监管的缺失。另外一个原因是,医疗领域技术性太强,目前的网信办、卫计委都没办法也没能力监管。
风险之三:从业人员
既包括医务人员,也包括信息人员。
医务人员往往看重技术进步和学术交流,而忽略数据泄露的风险。医生教育天生的缺陷,就是看问题太微观,习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分子水平的变化,但把握不住社会领域的趋势和矛盾,在数据使用、论文发表等方面缺乏风险意识,可能就会给国际势力带来捣乱的机会。
信息产业人员(以青年男性为主,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穿带破洞的牛仔裤,作息时间不规律,俗称IT男)问题更严重,他们对虚拟空间的好奇心、探索兴趣极高,信息操作水平也极高,但他们对行为的节操控制能力很弱,行为边界感和道德感不强,经常会有越界甚至违规违法的行为。这也是信息教育出了问题,只重技术能力,而忽略伦理、道德、法律教育。
风险之四:经营风险
包括网络销售(譬如网上卖药、卖器械对处方权的审核问题),网络经营(从业人员如何监管),还有从业人员压力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医学是实践学科,不是逻辑学科,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有没有见过面,对诊疗活动是有影响的。一定要亲自去诊断,西医要望问扣听,中医要望闻问切。没有这些,仅仅靠远程资料是不可靠的。
基于这些原因——互联网+医疗不符合医学和医疗的特点,又没有法律来规范,因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医疗的业务内容应该是:网上咨询,线下诊疗。
后记
孙教授的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某些观点不敢苟同。譬如,当新技术以汹涌之势席卷冲击各行各业的时候,不单是信息人员和医务人员,哪个团队会做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风险应对呢?当它进入医疗行业的时候,之所以受到这么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uniuzaiku.com/yljs/1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