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在争议中前行,短期内吃亏的是谁

各地的医保改革陆续公布细节和开始进行,因为个人医保卡中的钱是肉眼可见的减少,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也导致了部分城市的相关部门频繁做出解释。

如武汉医保局发文解释:从长期看,所有参保职工都增加了此前没有的门诊待遇,特别是患病群众和老年人受益更多。

对,大多数解释都是以“长期有益”为出发点,这和短期内医保卡内余额的减少形成鲜明对比,哪种更能让人接受?或许需要时间来验证。

在武汉方面解答医保改革的疑问时,还举了一些例证,内容大同小异,如下面这条:

参保人王某,在职职工,51岁,年收入8万元,患有慢性胆囊炎,医院门诊就医,今年发生可报销费用元,如按照门诊统筹政策报销,除去门槛费元,医院80%的报销比例,可报销(-)元*80%=元。虽然王某个人账户少划入元,但其享受待遇多元。

在这条例证中,确实,如果有病去看病少了些负担,但也可以看到一个词汇“门槛费”。

这也是医保改革中有一些争议的一条,低于门槛费的医药需求怎么办?

有很多人一年到头在医药上的费用都花不到门槛费这么多,有赖于饮食条件的提高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迅速传播,很多人的身体都保养得不错。

比如平时的小病痛,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也知道该买些什么药能搞定,在楼下药店用医保卡里面的钱买药,可能几十块钱就处理完毕,即方便又省事。

现在医保卡的钱会减少,没了医保卡中的进项,医院排门诊,类似的小病痛要花的钱可能达不到门槛费的要求,怎么办?

而且,去医院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短期内,医保卡里面的余额减少就是真的减少,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受益。

这其实就是部分矛盾所在。

医保改革还有一部分意图,这和在医保改革中提出来的另一个词汇“门诊共济”中的“共济”有关。

“门诊共济”这个概念并非最近医保改革逐步实施时才出现,早在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就起草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那会就有了这个概念。

而且,这个指导意见中就有一条是: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如何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如何合理调配资源?“共济”就行?

以往每年划拨到个人医保卡中的钱其实产生了大量冗余,很多钱暂时变成了死钱。

比如笔者的医保卡中就有接近万元的沉淀资金,还有人更多,医院,平时也没有什么病痛,除了偶尔买点感冒药、止泻药什么的,就没有花费。

按照以往的惯例每月继续划拨钱进去,这个钱会越来越多,直到若干年后当身体出现大状况,要去看大病了,才会动用。

这些钱在短期内就变了死钱,甚至可能长达十几年内都是死钱,绝对降低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如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个人估计没退休人群绝大多数都是这样一种情况。

这些钱在短期内就变了死钱,甚至可能长达十几年内都是死钱,绝对减低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如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个人估计没退休人群绝大多数都是这样一种情况。

“共济”其实就要把这些死钱变成活钱,不划拨或少划拨了,省下来的钱直接给现在生病的人用。

如笔者就需要先把以往该划拨进医保卡的的钱先“共济”出去,转给了医保统筹基金,给别人先用,自己要等到以后生病了再享受“共济”。

这是如武汉医保局解释的“社会大共济”,改革中有一条是医保卡账户直系亲属可以共用了,就是所谓“家庭小共济”,道理是一样的,别把医保卡里面的沉淀成死钱。

如果笔者一直身体倍棒,就一直不能受益,医保卡里面的钱不在增加或增加得很少,短期内就感觉亏了。

所以也只能是“长期有益”。

说穿了,这次的医保改革大概就是年轻人、长期不得病或暂时只得小病的老人短期内会吃亏,因为每月都该划拨到医保卡里的钱没了或减少了,医院“受益”。

而长期来看,身体再好的人到了一定时候也会得大病,到了该得病的时候,医院享受更多的报销额度,更多的病种保障。

在武汉市医保局解读相关政策时就说了:退休和患病群众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

到底还是身体好的年轻人先养活身体差的老年人,等到自己老了,就该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共济”了。

当然,前提是这个政策一直不调整,说不定以后国家有钱了,不用“共济”了,政策又会变,这事谁又说得准呢?

本文内容为个人观点,或许有相关知识和政策理解上的局限性,也不知道上述文中的理解和分析对不对?欢迎读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uniuzaiku.com/ylfz/13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