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背后暗藏陷阱美瞳行业亟待规范
近年来,“美瞳”产品受到越来越人的 然而在“美瞳”热盛行之际,全国角膜病学组组长、医院院长史伟云表示,长期戴隐形眼镜,眼角膜有被感染的风险,一旦被感染是不可逆的。他还特别强调,不建议年轻人戴美瞳。
美瞳可能毁瞳严重可致失明
前段时间,浙江杭州一名14岁女生小文(化名)因眼睛长时间疼痛、惧光落泪,医院做进行检查。在检查时,医生发现小文的眼部已大量充血,角膜大片混浊,情况异常严重,再拖延下去,很可能直接导致失明。在医生的询问下,小文表示自己买了代购的美瞳,刚戴上就有点不舒服,最后去查才知道是“三无产品”。
医院副主任医师杨军经常接诊到遭遇“美瞳”伤害的年轻患者。17岁女孩小雅(化名)网购了一款美瞳产品,可没想到仅配戴20多天,就感觉眼睛像被刺了一样疼痛,结果发现是美瞳断裂,导致眼睛被轻微划伤。而杨军在门诊中遇到更多的情况,还是因为经常配戴美瞳,又清洁不到位导致的眼部疾病,如瘙痒、干涩、充血等。
“美瞳作为具有美容效果的隐形眼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是不可以随意购买、配戴的。我们会发现,医院几乎不会建议患者配戴,而往往是一些美妆产品销售渠道,才会出售美瞳产品。”杨军表示,很多人认为戴美瞳就如同做美甲一样稀松平常,事实上,对于脆弱的眼睛来说,美瞳所潜藏的风险是巨大的。
杨军介绍,美瞳其实是在隐形眼镜片上加了色素,不同的色素产生不同效果。有的美瞳产品采用“三明治夹层技术”,把色素层嵌在两层透明镜片之间,让眼球接触不到色素。但市场上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安全,有一些品牌因技术缺陷或为节约成本,直接把色素涂在镜片上,或材料质量不过关而含有有害物质。如果配戴这样的镜片,眼角膜就有可能被感染,有发生混浊、溃疡等风险,受到的伤害往往不可逆。严重者引起角膜穿孔,导致失明。
美瞳需求量大市场鱼龙混杂
在各类线上平台,售价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的美瞳 但由于缺乏对美瞳产品相应的了解,不少消费者只能凭借花色、品牌来选购美瞳。“我的美瞳都是在网上买的,有些品牌花色多,我感觉价格贵点儿的美瞳品质上应该不会差。”宁宁从大学时就开始配戴美瞳,8年来,她选购美瞳只看品牌和价格,对于镜片的含水量、透氧性等参数却知之甚少。
《法治日报》曾报道,在不同代理手中,美瞳产品定价相差元;还有仿品成本价2~8元不等;也有号称“三证齐全”的美瞳代理团队,在消费者问到产品资质时,一律用同一张“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图片来应付。
同时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网上吐槽,因美瞳的质量问题导致其眼部不适或受损。甚至有网友反映“淘宝某药店挂羊头卖狗肉,挂着别人的牌子,发的货却写着其他品牌。”
生产销售美瞳需医疗器械资质
对于美瞳行业而言,建立消费者信任度,已刻不容缓。6月10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选购使用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美瞳)的提示》。《提示》明确指出:“美瞳”是带有装饰功能的隐形眼镜,专业名称为“角膜接触镜”。因其直接覆盖于角膜表面,与眼组织紧密接触,直接关乎人眼安全,具有较高风险,在我国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在上市前需要通过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其生产企业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经营此类产品的商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国家药监局还强调称,选购“美瞳”时,应从具备相关经营许可资格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并查看所购产品是否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仔细查看产品包装是否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生产企业名称、生产日期等信息,并妥善保存购买凭证。进口的“美瞳”及其护理产品还应当附有中文标签和说明书。
据了解,根据《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按照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医疗器械经营实施分类管理。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许可管理,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经营第一类医疗器械不需要许可和备案。目前,我国已经将美瞳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监管,销售者须持有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才可合法经营,如果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还需要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凭证。
正确配戴美瞳不适及时就医
配戴美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配镜要严谨。镜片的验配属于专业的医疗范畴,须交由专业的眼科医生来实施;
2.配戴要正确。配戴前应详细了解镜片的正确配戴方法及注意事项。即使是大品牌的产品,也不应该长期配戴,特别是晚上入睡前应将镜片取下;
3.存放要合理。取下的镜片,必须严格清洁、冲洗,妥善浸泡在护理液中,置于干燥通风处保存。尤其是长时间不使用时,更要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4.讲究卫生。经常配戴美瞳者,应勤剪指甲,避免指甲将镜片划伤或戳破。配戴前要洗手、晾干,在平整清洁的桌面上方配戴,以免镜片掉落地面。在配戴美瞳期间,如果出现眼红、疼痛、分泌物增多甚至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uniuzaiku.com/ylsg/1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