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白皮书下
目录Contnts
一、医药与生物科技领域
1、一致性评价带来仿制药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2、“两票制”带来医药流通环节大幅压缩,医药商业集中度提升
3、新版医保目录带来行业短期内格局调整
4、新药研发(开发)的时代来临
5、政策扶持带来的中医药产业升级
6、精准医疗引领新药研发潮流
二、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领域
1、两票制全面实施推动渠道变革
2、分级诊疗带来国产设备的机会
3、基于器械的第三方服务方兴未艾
4、新技术渗透器械领域
5、精准医疗逐渐由概念走向成熟
6、海外投资与并购势头持续强劲
三、医疗服务领域
1、医疗大环境的显著改善将促进行业进入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阶段
2、可投资标的基数及优质标的数量增加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
3、未来几年将是医疗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爆发阶段
4、医疗服务资产的证券化将会进入上升通道
5、外资医疗集团将会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一支新兴的力量
四、数字医疗领域
1、一种核心挑战:变现模式是一道不得不迈的坎,ToB模式较ToC短期内更加稳健
2、一次趋势转变:移动医疗向数字医疗的转换实质是商业模式创新向技术创新的转化
3、一项近期热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与辅助诊断领域风口正热,但未来在资本市场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4、一个长期机会:通过技术升级提高控费能力仍是核心主题,仍存在重大机会
附录:年至今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公司主要海外并购交易案例一览
行业趋势
受益于中国政府推行的全民医保政策,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在过去的五年中保持了高速增长,达到近3万亿的总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长期保持在GDP增速的两倍以上。而其中非公立医疗服务市场增速更快,超过25%,接近3千亿的市场规模。中国的总医疗开支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
作为一个同时兼有市场化与公益性双重属性、信息极度不对称的特殊行业,医疗服务的投资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领域,尤其是在中国做医疗服务的投资,更是一个让人无比纠结的事情。对于一个高度管制,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一直没有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过去十几年一轮又一轮的“新医改”,一直都在美日欧等各种不同的路线上来回摇摆,最终的结果都是只寻求在某一个环节上解决局部问题,比如医疗服务供给端与支付端的对立,只放水(财政拨款)不疏通水管(资金使用效率),重治疗轻预防与康复等,而忽视了医疗服务体系需要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而造成了在其中的各个参与主体都不能很好的扮演起各自应有的角色,进而出现了各种乱象,如过度医疗、骗保套保、医院的“虹吸效应”、无序低效的患者就医路径等。
年前后,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逐渐向资本开放,之后经过几年的试水与观望,自年开始进入中国第一轮资本投资周期。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年中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案例超过个,几乎涉及到医疗服务的各个细分领域,医院到小诊所、从综合医疗到专科医疗、从零售终端到第三方服务等。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掩盖中国医疗服务投资历史短、尚未形成成熟投资模型的事实,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在医疗服务投资领域,能走完完整的投资周期的案例凤毛麟角。
医疗服务的投资是一个极其依赖价值取向的行业,因为资本的逐利属性与医疗服务的公益属性天然存在冲突,这就使得在建立医疗服务的投资模型时,需要设定不同于其它细分领域的分析框架,引入一些全新的变量,而这一特殊性并没有被充分的重视。尽管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较大的供需缺口以及极强的抗周期属性等特征,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医疗服务投资,毕竟,在经历了各种“疯来疯往”的风口后,医疗服务行业成为为数不多的避风港,而这一特征在年将会显现得尤为明显。自年前后开始的一轮投资周期,圆满完成了中国医疗服务领域投资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无论过去的成绩是否达到预期,都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投资历史中不可逾越的一章。而作为第二个“五年规划”新启程的年,是医疗服务投资的正当时。
1、医疗大环境的显著改善将促进行业进入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阶段
虽然中国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但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这过去十多年的医改试错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也逐渐在摆正自身作为监管机构应有的位置,将释放整个行业的生产力。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净化市场环境。
一是之前的各种“保护主义”开始逐渐被打破,“亲儿子”(医院)也逐渐失去了被溺爱的地位,进而转向通过设定好统一的游戏规则,让各类参与主体都能享有平等的竞争地位。具体体现在对于社会办医政策的开放与支持、不再人为设定各类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障碍,不管是在允许进入的医疗细分领域、医疗机构的新建、医保资质的获取等方面,还是在医疗资源的开放与流动方面,都比之前要宽松很多。
二是针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远超历史水平,如针对非法行医、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等行为的打击,加强对医保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等,将改变以前“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让真正秉持“医者仁心”的优秀企业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迅速脱颖而出。
市场环境的净化将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尤其是医疗人才、管理人员、医疗资源等,进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2、可投资标的基数及优质标的数量增加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
过往超过个投资案例,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投资领域的第一代投资标的,虽然有很多标的在商业模式与团队等方面都有待持续验证,但其中已经不乏可以作为第二代投资标的的优秀企业。由于中国的医疗服务领域一直缺乏真正受人尊敬的领导品牌,这对于一个拥有4万亿市场容量的行业,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尤其医疗服务行业是以一个以“信任”为核心元素的领域,品牌影响力是最重要的关键竞争要素之一。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主体所认知,并都在努力去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品牌。目前在某些细分领域,我们已经能看到此类明显的迹象,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必将出现数个真正受市场认可的领导品牌。
3、未来几年将是医疗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爆发阶段
医疗服务行业的核心是如何用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最适用的医疗服务,围绕着医疗机构、医生、患者、支付等各个参与主体间不同的互动方式,可以产生出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但由于受政策及监管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在过去的商业模式都过于单一,主要都集中在复制公立医疗的模式,医院为主流载体,而不像在成熟医疗体系的国家,有各类不同的商业模式来解决不同的需求,比如社区诊所、日间手术中心、第三方影像中心、医生创业平台、便捷诊所(一分钟诊所)、医疗地产、医疗金融、第三方服务商等,虽然并不是每一类型都适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但这些需求都是天然存在的,将成熟国家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这一做法同样适用于在医疗服务领域。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广阔的区域,为这些商业模型在中国的创新运用都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特别是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及新生代的涌入,他们更能接受新的事物,从而会加速这些商业模式在中国的落地。可以预见,年开始将会有越来越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4、医疗服务资产的证券化将会进入上升通道
受制于中国特殊的上市审核体系,A股市场只有两家医疗服务行业企业(眼科的爱尔眼科与口腔科的通策医疗),很多企业被迫转向香港市场和新三板市场。年底凤凰医疗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医疗服务企业登陆港股,此后平均每年都有两到三家医疗服务企业在香港上市(年下半年更是达到了一个医疗机构去香港上市的高潮),且整体的表现并不输于香港市场的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不少于十家的医疗服务企业在准备冲刺港股。值得注意的是,华润医疗通过将医院资产注入凤凰医疗的形式间接实现了证券化,中信医疗也参与了这个过程,预计后续这个进程将得以持续,这种证券化的模式也将会持续。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可以预见A股的上市周期将显著缩短,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企业在A股上市,甚至之前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会通过“A+H”的方式回归A股(医院正在做的)。因此,在接下来的“五年规划”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案例实现完整的投资周期。
另一方面,与IPO相对应的,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并购案例将会自年开始逐渐涌现出来。这主要源于在过往的多个案例中,将会有不少案例出现基金到期的情形,特别是在-年左右投资的案例,如果预计未来两年内实现IPO的可能性比较小,将会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5、外资医疗集团将会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一支新兴的力量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外资的准入,越来越多的外资医疗集团开始在中国设立合资医疗机构,将国外优秀管理经验与医疗资源带到中国,服务中国广大患者。虽然在过往的经验中,外资在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失败的案例反而不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入中国的热情与决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医疗机构出现在内地,进而对国内的企业带来挑战,迫使他们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年,医疗服务的投资主题将逐渐从解决“可及性”问题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uniuzaiku.com/ylbz/9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