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开卫计委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取消
联盟汇聚全国15万+养老、地产、医疗、医生朋友
政府、医养小镇、地产、医养结合产业人士别错过
中国健康养老地产服务联盟公号“健康养老地产”:JKYLDC 为加快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发展,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卫计委“放管服”改革推出这十项重点改革举措;含简化医疗机构审批手续放宽合资诊所限制--高私傅编辑备注和推荐)(国卫法制发〔〕43号)要求,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应当符合相应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见附件1),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老年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急诊救护,安宁疗护等服务,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
二、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应当向所在地的县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备案,并提交设置单位或者其主管部门设置医疗机构的决定和设置医疗机构的备案材料(见附件2)。
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对材料齐全且符合本通知要求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应当当场或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备案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及内容。
四、在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卫生计生监督机构每年现场监督检查不少于2次,在开业后3个月内进行第一次现场检督检查。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应当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机制,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附件:
1.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依据
2.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备案材料样式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年11月8日
附件1
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依据
一、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的基本标准按照《卫生部关于印发〈诊所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政发﹝2﹞75号)执行。
二、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发﹝﹞57号)执行。
附件2
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提交的备案材料样式
设置医疗机构备案书
卫生计生委:
经我单位研究决定,设置一所为服务的医疗机构,该医疗机构选址在;投资总额为。请予以备案,并请核定以下项目:
类别:
名称:
诊疗科目:
床位(牙椅):
其他
备案单位:(章)
年月日
相关阅读——
中国式养老:“缺医少护”的局怎么破?
医养结合的意义是什么?
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等措施
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11月4日,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一名老人正在恭和苑内接受康复疗养。摄影/本刊记者董洁旭
“缺医少护”的中国式养老
本刊记者/符遥
本文首发于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83岁的老人程玉琴患有弥漫性脑血栓多年,常年靠吃药控制,状态一直不错。可这几年,女儿徐鸿渐渐发现,虽然母亲的言语、行动都还如常,却变得越来越健忘:比如做完饭总是忘记关煤气,哪怕她再三叮嘱母亲不要自己做饭,哪怕她在煤气灶上贴上提示的小纸条,母亲还是转个身的工夫就又忘了。
无数次类似的事情发生后,徐鸿从医生那里领回了“以后别离开人了,怕出危险”的指示,连忙请来保姆全天照护,可没过几个月就发现行不通:保姆除了能为母亲做做家务,平时根本“看不住她”。再加上两人的脾气合不来,母亲常常为些琐事置气,情绪一不好,身体也开始出问题。
自年父亲去世后,徐鸿的母亲一直独居。唯一的哥哥常年在国外,照顾母亲的重任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作为一名影视服装设计师,她时常需要跟着各种剧组辗转四处拍戏,一走就是几个月。这些年为了照顾母亲,她推掉了不少工作。可如今,眼看着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离不开人照护,她终于不得不承认:“我不行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徐鸿的困境正是当前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正在或即将面临的困境。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早已进入老龄社会。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已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而据联合国测算,到本世纪中期,中国超过60岁的老人将有近5亿人,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的总数。
年6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当前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和自己,超过1/4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照料。身体病痛多、生活难自理、生病时无人照顾,是老年人面对的最大的三个困难,而医疗则是老年人养老最强烈的需求。
今天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跑向一个愈发老龄的社会,然而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和他们急迫的医疗、护理需求,整个社会都像徐鸿一样,还没有做好准备。
老有所“医”之困
若是放在几年前,徐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要给母亲找养老院。如果说日常照护还可以找保姆来做的话,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是两次带母亲看病的经历。
程玉琴年轻时是舞蹈演员,落下了腰腿的老伤。有一次,她的腰伤突然发作,动弹不得。医院,可大夫们一听病人的年龄,纷纷表示“不敢接”,医院送。这让她犯了难:母亲的症状够不上急救车出诊的程度,但因为无法坐立,也不能打车,该怎么去呢?
无奈之下,徐鸿背着母亲一步步挪上了公交车,前医院医院。公交司机看母女俩实在狼狈,破例在没到站医院门口。可好不容易挪到了急诊,因为没有住院床位,徐鸿只得又一步步背着母亲搭公交车回了家。
第二天,她几经周折才在家附近找到了医院,母亲入院卧床两周后,恢复了健康。
还有一次,程玉琴突然胃痛,呕吐不止。急诊医生进行了止痛、止吐的处理后,建议徐鸿带母亲到门诊进一步检查。徐鸿通过预约到的号已经是一两周之后,等到去检查时,母亲已经没有任何症状了。
后来,经过一系列检查,程玉琴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这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这样的结果让徐鸿大舒一口气,但也连连后怕:“幸亏是没什么大事,不然要等这么久可怎么办?”
在医疗资源紧缺的中国,“看病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本已体弱多病、折腾不起的老年人来说,这样的体会显然会更深刻。按照我国“”的养老格局——即约有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养老——像程玉琴这样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但事实上,无论选择怎样的形式,基本医疗、照护服务的不足,是他们共同的困境。
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年的67.9岁提高到了76.5岁。人均寿命的延长,也让老年人的医护需求迅速上升。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口低龄老龄化特征逐渐显现,超过75%的老年人自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10.54%的老年人为轻度和中度失能;23.8%的老年人存在明显认知衰退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疾病负担占GDP的比例从年的2.1%增至年的3.4%,卫生总费用占比近50%。而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年,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国的慢病负担增长40%。
与老年医护需求日益增长相对应的,是传统家庭照料功能的大幅减弱。实施了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如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不断下降:自年每户家庭人数4.41人减少至年的3.02人。
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家庭结构的简化,意味着能够承担老年人照料服务的成员在减少。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50后、60后们渐渐步入老年,他们的独生子女后代面临的将会是更加艰难的局面。
错位的养老市场
今年上半年,徐鸿将母亲送入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寸草春晖养老院——作为一家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这里招收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院内设有一间具备医保资质的医务室,可以满足入住老人们基本的医疗、护理需求。住进寸草春晖半年多来,母女俩都非常满意:有护工照顾日常生活,有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还有很多“老伙伴”。虽然有医院跑,但和以前比起来,徐鸿已经可以松口气了。
但并非所有老人都这么幸运。北京大学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养结合产业分会会长李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自己的一位同学高位截瘫多年,出于医疗照护的考虑,入住了北京一家高端的养老机构。然而,高额的收费并没有为她带来想象中的服务。就在不久前,她身上一处伤口感染需要换药,养老院的医护人员却无法完成,还是需要在家人的陪同下,每天奔波数十公里,往返于医院之间。
“这么高端的养老机构尚且如此,其他小的机构呢?”提起同学的遭遇,李鹰很无奈,然而,这正是许多养老机构医护水平的真实写照。
年,由北京市政协等单位组成的课题组,针对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调研。调查发现,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家,仅有家内设医务室,73%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短缺。其中,38%的养老机构既无内设医务室,也没有同周边医疗机构签订书面协议。36%的养老机构(家)虽然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由于服务标准和要求不明确,缺乏监管等原因,医疗服务难以持续。而在设有医务室的养老机构中,只有52家内设医务室经过卫生部门批准,有医保定点资质的仅为21家。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若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该地区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若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14%则为“高龄社会”;若超过21%以上,则为“超高龄社会”。
年4月,渣打银行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亚洲经济体尤其是东亚,人口高龄化速度比其他地区更快。报告援引联合国的推算称,中国只用了25年的时间从老龄化社会发展成高龄社会——同样的转变,英国花了45年,美国花了69年,法国更是花了年。他们还预测:中国将于年进入超高龄社会。
在这份报告中,渣打银行用“前所未有”来形容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速度,而这样的速度显然给传统的养老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群体。
“过去养老机构不喜欢收高龄、失能的老人,而愿意收‘活力老人’,因为照顾‘活力老人’简单。所以我们国家整体的养老院床位数现在达到万,但照顾刚需的失能、失智老人的就非常少,大概不到20%。”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健康养老分会会长乌丹星向记者指出,出于节省成本、规避风险等考虑,多年来,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失智老人大多被排斥在市场之外,“这就跟整个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个错位。”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万人,占老年人口18.3%。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
中投顾问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指出,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生活不能自理者高达万,这一数字到年将超过万。然而,当前老年医疗养老服务满足率仅为15.9%,有84.1%的老年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医疗养老服务。
这样的现状也进一步加重了医疗体系的负担:由于许多养老机构无法提供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医院当成了“养老院”。年,《南方都市报》就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广州一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因患有高血压、医院治疗,一住就是12年。家属每月交来元基本的“托管费”,却一直拒绝将老人接回。
医养结合出台
一面是医护水平不足的养老机构,一面是不均衡的医疗资源,日渐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医疗照护和生活照料的需求,让养老中的医疗服务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年9月,国务院相继出台35号和40号文件,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在北京大学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鹰看来,医养结合是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一些根本性矛盾对养老需求造成的影响。她举例说,“医改让医疗服务的发展具有市场经济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从设备到人才配备都是往高走,不往低走,这就造成了大众医疗和高精尖医疗之间的矛盾。而养老是一个保民生的问题,老年病和临终关怀不需要消耗更多的高精尖技术和人才资源,无论是日间照护、养老机构,还是家庭、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全科医生和管理型护士应该是主导者。”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卫计委发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鼓励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高私傅备注)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副司长何炤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展医养结合,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医院医院住院的老年医院(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哪里好北京哪个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uniuzaiku.com/yljsh/1431.html